生物教案:生物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案:生物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案:生物圈1 一、教学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准备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实验材料,如用琼脂制作无菌培养基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物教案:生物圈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气体变化;
②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设计实验完成本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
设计并分析“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教学准备】:
视频、二氧化碳检验装置、氧气检验装置、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我们脚下的地球如同一艘大船航行在宇宙中,有着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少亿年来这船上的生命生生不息,没有因为物质耗尽而崩溃。未来人类一定会离开这个摇篮,进行载人深空探测和地外星球定居与开发。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把门窗都密闭,教室就是我们长时间、远距离乘坐的宇宙飞船或太空基地,一段时间后最先出现的会是什么问题?又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如果我们现在就把教室密封,由于大家的呼吸不断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不要1天时间,最先出现的问题是缺氧窒息。这是因为教室这个密闭系统里只有人和一些微生物,缺少绿色植物等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下面,我们观看新闻视频(“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环控生保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http://tv.people.com.cn/n/20xx/1203/c61600-19777895.html),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请认真观看,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1、实验舱中如何做到水利用的平衡?
2、实验舱中试验者呼吸所需的氧气来源、排出的二氧化碳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
师: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消耗氧气平均为10 000千克/秒,而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只占21%,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维持3 000年,可是,许多年过去了,而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师: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请回忆一下光合作用是怎样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光合作用: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中的二氧化碳和产物中的氧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圈碳——氧平衡”所涉及的两种物质,下面分别进行探讨。
【探究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师:先探究二氧 ……此处隐藏28825个字……,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
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 高中生物,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 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下图③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下图④所示。
高中生物如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摘要:我国对新世纪的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讲,按照课本上和所讲的要求进行验证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当今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的今天,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二、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和非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四、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ldquo 高中语文;控制条件”的实验、“显微观察法”的实验、“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五、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